
“铛铛铛!暴雨要来了,赶紧收拾东西准备转移!”9月12日重庆线上配资,由广州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花都区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主办的村居自然灾害应急叫应演练在梯面镇西坑村展开。
此次演练以“14号强台风引发暴雨”为模拟场景,聚焦村居“最后一公里”叫应难题,采取“传统+科技”融合模式,通过规范演练流程,半小时内实现受灾害影响村民“应叫尽叫、应转尽转”,有效检验了基层应急实战能力,为乡村防灾减灾提供了可复制样本。市应急管理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市有关防灾减灾成员单位负责人,各区应急管理局分管负责人,花都区有关成员单位、镇街及村居负责人,共有约400人现场观摩。
多维叫应织密网,12分钟实现“全覆盖”
随着梯面镇西坑村网格员敲铜锣、手摇报警器、逐户喊话,拉开了演练序幕。演练中,西坑村“两委”应急“大喇叭”循环播报通知,同步通过“村民微信群”推送预警信息与转移路线。针对联系不到的5户村民,村干部采取联系家属的方式叫应到位。针对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网格员采取“敲门入户”方式,一对一协助转移。针对不愿意转移的群众,安排“梯面客家嫂”登门劝导,发挥客家嫂熟悉村情民情的优势,在她们用群众听得懂的贴心语言劝导下,拒绝转移的群众终于同意转移。
针对夜间转移交通和视线不方便的情况,喊话无人机和照明无人机升空,解决了夜深时山路难走的难题。“‘铜锣+喇叭+微信群+上门’轮番叫应,解决了偏远农户通知不到位的老问题。”村党支部书记邓建华介绍,此次演练采用该组合模式,从预警触发到全村通知完毕仅用12分钟,效率较往年提升近50%。
群众主角显担当,联动处置“快准稳”
演练中,“山体滑塌堵路”“院落进水”等险情接连上报。村应急指挥部迅速调度,村民应急小分队分组行动:抢险组扛沙袋筑堤挡水,转移组用担架护送行动不便群众,后勤组在安置点分发应急物资,医护组同步开展健康监测与心理安抚。
为贴近实战,演练特意设置“通信中断”突发状况。村应急小分队立即启动备用方案,由党员牵头组建“5户互助小组”逐户传递指令,确保不漏一户一人。“平时练得多,真遇事才不慌。”参与抢险的村民黄文尖说。
靶向整改补短板,经验推广强防线
演练结束后,村两委联合镇应急办召开复盘会,直指“转移路线不熟悉”“自主避险意识弱”“特殊群体转移流程待优化”3类问题,并明确整改措施:一周内更新3处转移指示牌,分设两处应急物资存放点;每月开展“小院课堂”,由网格员上门普及防灾知识、演示器材使用。
“村居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通过此次应急叫应演练,规范统一了流程,采取多种方式联合叫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梯面镇应急办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把西坑村叫应模式在全镇推广,通过“月小练、季大练”,强化汛期期间村民防灾配合意识,提升叫应和转移工作效率,切实筑牢基层安全防线。
撰文:李嘉益 谢继文 陈琳 黄晓雯重庆线上配资
龙坤投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